天下无呆 发布的文章 - 天下无呆
**手机版登陆界面按钮/>
** 显示logo图标语句/>
首页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开始搜索
1
什么是混合性痴呆?有多少患者是混合性痴呆症?它的危害更大吗?
511 阅读
2
与失智症共生:学会当自己的医生
445 阅读
3
关于九期一(甘露特钠)疗效调查
423 阅读
4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要点
380 阅读
5
同型半胱氨酸是最准确的独立健康指标
247 阅读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搜 索
标签搜索
视频
非药物治疗
AD
症状
意见反馈
照护
新冠病毒
大脑炎症
天下无呆
累计撰写
142
篇文章
累计收到
7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页面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找到
131
篇与
天下无呆
相关的结果
2023-01-09
新冠带来新的“医疗压力”,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飙升50%-80%
阿尔茨海默病的感染性病因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尽管有支持性证据,但仍有争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新冠肺炎风险的增加和最近对新冠感染的长期神经后遗症的认识,部分反映了炎症过程,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神经病理学的核心。然而,新冠肺炎是否可能引发新发阿尔茨海默病或加速其出现尚不清楚。 2022年9月13日,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凯斯西储大学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发表题为“Association of COVID-19 with New-Onset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成果(图1)[1]。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病毒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素增加了50%-80%。 此项研究使用TriNetX分析平台访问了来自68个医疗机构超过9500万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去识别电子健康记录,这些医疗机构代表了来自50个州的28%的美国人口,涵盖了不同的地理、年龄、种族/民族、收入和保险群体。研究人群包括6,245,282名老年人(年龄≥65岁),他们在2020年2月2日至2021年5月30日期间与医疗机构有过医疗接触,并且之前没有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 人群分为两个队列:1)新冠感染队列(n=410,748),在2020年2月2日至2021年5月30日之间感染了新冠病毒;2)非新冠感染队列(n=5,834,534),没有记录在案的新冠感染,但在2020年2月2日至2021年5月30日期间与医疗机构有过医疗接触。两个队列在年龄和性别上没有差异,研究分析了所有老年人、三个年龄组(65-74、75-84、≥85)和三个种族/民族(黑人、白人和西班牙裔)的医疗数据。Kaplan-Meier分析用于估计新冠肺炎诊断后360天内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Cox的比例风险模型用于使用风险比和95%置信区间比较匹配的队列。所有统计测试均在TriNetX高级分析平台内进行,显着性设置为P 研究发现感染新冠的老年人在一年内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50%-80%。在倾向得分匹配之前,新冠感染队列中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总体风险为0.68%,而非新冠感染队列中为0.35%。在倾向得分匹配后,与匹配的非新冠感染队列相比,新冠感染队列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HR:1.69,95% CI:1.53–1.72)。在按年龄组(65-74、75-84、≥85)、性别(女性、男性)和种族或民族(黑人、白人、西班牙裔)分层的人群中观察到风险增加,风险最高的为≥85岁的人群(HR:1.89,95% CI:1.73-2.07)和女性(HR:1.82,95% CI:1.69-1.97)(图2)。 研究发现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人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在≥85岁的老年人和女性中风险最高。研究局限性包括本研究的观察性和回顾性引入的潜在偏差,以及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不准确,这不应实质上影响相对风险分析,因为所有队列均来自同一数据集。未来需要从其他数据资源验证、长期随访、机制理解和检查其他类型的痴呆进行补充研究。 研究主导者凯斯西储大学杰出教授Pamela Davis表示:“如果阿尔茨海默病新诊断的增加持续下去,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将大量涌现,并可能进一步使我们的长期护理资源紧张。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我们认为通过减少高血压、心脏病、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一般风险因素已经扭转了局面。但是,现在美国有这么多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而新冠病毒的长期后果仍在不断涌现。继续监测这种疾病对未来残疾的影响非常重要。”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教授、药物发现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徐荣表示:“我们计划继续研究新冠病毒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尤其是更脆弱的亚群,以及重新利用FDA批准的药物来治疗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的潜力。”撰文|文竞择 排版|乔维钧参考资料[1]Wang L, Davis PB, Volkow ND, et al. Association of COVID-19 with New-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is. 2022 Jul 29. doi: 10.3233/JAD-22071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912749.来源:生物探索。
2023年01月09日
3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3-01-08
美国批准新阿兹海默症治疗药物 可减缓初期思维衰退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于2023年1月6日加速批准了一种备受关注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该药物由卫材(Eisai)和渤健(Biogen,BIIB.US)联合开发,卫材公司表示,该在美国市场的定价为2.65万美元/年。 这种名为Leqembi(Lecanemab)的药物是第一种被证明可以通减缓阿兹海默症造成的记忆和思维衰退的药物。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批准将它专门用于治疗轻度或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Leqembi是近20年来美国 FDA批准的第二款AD新药。此前,2021年6月7日,美国FDA通过加速审批渠道批准了自2003年来第一个AD新药——Aduhelm,而后却因为疗效的不确定,使得该药物商业化道路宣告失败,也引发外界对FDA新药审评标准的巨大争议。 Leqembi已被证明可以适度减缓疾病早期阶段的思维衰退,但该药物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医生和患者在使用之前必须仔细权衡。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家乔伊·斯奈德博士表示:“这种药物不能治愈阿兹海默症,因为它不能阻止病情恶化,但它确实可以明显减缓疾病的进展,这意味着患者们可以拥有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来过正常生活。”
2023年01月08日
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2-01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大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典型AD的临床表现,以健忘为首发症状。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典型AD之外,还有不典型AD,起病之初就可以伴随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或者仅以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国家卫健委办公厅组织专家对AD诊疗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完成了《AD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笼统地分类,AD可以分为两大类:家族性和散发性。 家族性AD的致病基因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比如app,ps1和ps2,只要后代个体携带其一将来必然会发病。 散发性AD目前国际公认的风险基因为ApoE epsilon 4,携带4者如果患上了AD,未来进展速度要比不带4的人快,起病年龄会早点。散发性AD又包括占比最高的典型AD和占比10%左右的不典型AD。不典型AD的首发症状可以跟记忆力没有关系。比如,额叶变异型AD,首发症状是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少词型原发进行性失语的首发症状可以是语言障碍,电报式的语言。自发语言和命名中,找词困难,复述和长句子理解障碍;后部皮质变异型AD又可以细分为:颞枕叶和双侧顶叶变异型不典型AD两种,首发症状为视空间障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辨距不良等;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少见的唐氏综合征。AD治疗原则: (1)早诊早治,终身管理。 (2)现有抗AD治疗药物虽然不能逆转,但可以阻断或者延缓疾病进程,应该尽早尽可能长期治疗。如果能够在临床前期阻断病程,就有可能将阿尔茨海默病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像糖尿病或者高血压一样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终生维持在临床前期不进展,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减轻照料者的负担。 (3)针对痴呆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妄想、幻觉(幻听、幻视)、抑郁、淡漠、焦虑、脱抑制等思维、情绪、行为障碍的治疗:痴呆老人最典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就是妄想,比如被窃妄想:东西找不到就怀疑有人偷走了,而被“偷”的东西往往不是什么重要的,只是一些琐碎生活用品;被害妄想:总是担心周围的人要害自己,到了晚上就夸张地把门窗堵上;或者怀疑家人要害自己而拒绝吃药,甚至拒绝吃家里人做的饭,只喝矿泉水、牛奶等密封包装的食品,或者跟着做饭的人的筷子夹菜,怕自觉这边的菜会被下毒等等症状。还有些精神行为异常症状:患者总是认为自己的老伴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这也是妄想的表现。对于BPSD的治疗要在抗痴呆治疗基础上,首选非药物干预,必要时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切记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小剂量滴定,见好就收。 (4)对照料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等很重要,可改善AD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不容小觑。抗痴呆治疗的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 (1)多奈哌齐(商品名:安理申):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乙酰胆碱递质的浓度。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甚至严重者会出现呕吐等,1-2周后症状即可消失,或小剂量滴定给药,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兴奋脑细胞会导致睡眠障碍(有失眠的患者可以改成每天早晨服药)、较严重的副作用为心动过缓(心率低于40次每分钟者不能用,小剂量服用是安全的)、个别患者可以诱发癫痫发作(因此有癫痫史者禁用)。 多奈哌齐的推荐起始剂量是5 mg/天,对药物较敏感者,初始剂量可为2.5 mg/天,1 周后增加至5 mg/天,1 个月后剂量可增加至10 mg/天。如果能耐受,尽可能用10 mg/天的剂量,使用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 (2)卡巴拉汀(商品名:艾斯能):能同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 量效依赖:日剂量大于6 mg 时,其临床疗效较为肯定。 目前卡巴拉汀的透皮贴剂已经上市,避免了胃肠道的副作用,使该药物使用更加方便。而且价格比胶囊便宜很多,性价比极高。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盐酸美金刚(商品名:易倍申):作用于谷氨酸-谷胺酰胺系统,属于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过量的谷氨酸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用法:初始剂量5 mg,第2 周加量至10 mg、第3 周加量至15 mg、第4 周加量至20 mg,每日1 次,口服。 肾功能损害者,美金刚剂量应酌减。对中重度AD患者,联用1 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获得更好的认知、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改善BPSD。甘露特钠 作用于肠脑轴,重塑肠道菌群,抑制异常的代谢产物,阻止外周炎性免疫细胞浸润大脑,降低神经炎症,同时抑制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以改善整体认知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根据近2年患者家属反馈,对于改善失智症患者的情绪、睡眠和便秘功能效果显著。 2019 年11 月2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了国产原研药甘露特钠胶囊用于治疗轻、中度AD。经过了2年多的临床实践,2021年12月3日甘露特钠喜进医保,虽然进医保和进医院还不是一回事,但是大幅度降价是老百姓可以真正享受到的实惠,可以长期使用了。 用于AD临床前期阶段1的患者:建议一次一粒,一日二次长期服用; 用于AD临床前期阶段2的患者:建议一次二粒,一日二次长期服用; 用于痴呆前期,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阶段3的患者:建议3粒,日二次;滴定给药:一粒日二次,一周后增加到2粒日二次,第三周开始,3粒日二次,之后长期按照这个剂量服用。 用于痴呆期各个阶段的患者:建议滴定给药:一粒日二次,每一周增加2粒,直到3粒日二次,长期维持用药。 个人认为,甘露特钠可以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任何阶段,但是,还是在临床前期应用效果最好,可阻断AD病程,这是治疗的根本和意义所在。 另外,饭前、饭后或者与饭同服皆可。 以上三类药物根据《中国痴呆治疗指南》,都可以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单抗药 单克隆抗体靶向Aβ治疗AD的疾病修饰药物,比如Aducanumab,目前国内无药,没有使用经验。据悉,2023年第一季度末可以在海南乐城使用。但是,使用前需要检查淀粉样蛋白,阳性者才可以用。并且,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脑核磁,观察是否会出现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amyloid related imaging abnormal,ARIA)。 5.其他 Donanemab和司美格鲁肽目前正在国内招募药物Ⅲ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但是只要量表MMSE测评在22-26分之间的患者入组,还要符合其它条件。针对BPSD的非药物干预以人为本 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行为等。制定和实施非药物干预技术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特点。 面向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有环境治疗、感官刺激治疗、行为干预、音乐治疗、舒缓治疗、香氛治疗、认可疗法、认知刺激治疗等多种形式。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干预同等重要。 总之,遵循吃、动、用、思、睡五大方面,润物细无声,在每日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认知。针对BPSD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 主要用于控制严重的幻觉、妄想和兴奋冲动等症状。抗精神病药使用应遵循“小剂量起始,根据治疗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缓慢增量,症状控制后缓慢减量至停药”的原则使用。常用的药物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对于高龄(通常为85岁以上)老人,可选择推荐剂量的1/2 作为起始剂量。 奥氮平起始剂量1.25~2.50 mg/天,最大剂量10 mg/天,分1~2 次给药; 利培酮起始剂量0.25~0.50 mg/天,最大剂量2 mg/天,分1~2 次给药; 喹硫平起始剂量12.5 mg/天,最大剂量200 mg/天,分1~3 次给药。抗抑郁药 常用的药物如舍曲林(25~100 mg)、曲唑酮(25~100 mg)、西酞普兰(10~20 mg,要注意QT间期)、米氮平(7.5~30 mg)和帕罗西汀(5mg-40mg)等。 具体用法用量,滴定给药: 舍曲林:四分之一片(即12.5mg)每日一次,早饭后半小时口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每四天增加四分之一片,直到症状消失的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每天100mg,一次口服。老年人一般50mg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根据个人体质,在有效剂量维持用药。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再小一倍的剂量起步和增加剂量,需要遵医嘱(听医生的),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帕罗西汀:四分之一片(即5mg)每日一次,早饭后半小时口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每四天增加四分之一片,直到症状消失的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每天40mg,一次口服。老年人一般20mg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根据个人体质,在有效剂量维持用药。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再小一倍的剂量起步和增加剂量,需要遵医嘱(听医生的),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米氮平:四分之一片(即7.5mg)每日一次,晚饭后半小时口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每四天增加四分之一片,直到症状消失的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每天30mg,晚上一次口服。老年人一般15mg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根据个人体质,在有效剂量维持用药。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再小一倍的剂量起步和增加剂量,需要听医生的,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心境稳定剂 可缓解冲动和激越行为等症状。常用药物如丙戊酸钠(250~1000 mg)。文章来源:主观认知下降
2022年12月01日
6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2-01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病因。对于AD尚无可逆转病程的治疗手段,因此,针对AD的早期防治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关于AD的宣教众多,但是我们尚不清楚公众对于AD,尤其是临床前期AD的知晓率及主动就诊情况。 方法:本研究基于线上调查的方法,设计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放AD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筛查问卷。 结果:研究发现,在总体人群中,AD的知晓率为87%,AD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的知晓率为78%,但因自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而选择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仅为17%;对于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主观就诊率为30%。 结论:目前公众对于AD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仍是不够的,加强临床前期AD防治理念的宣教任重道远。前言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引起老年痴呆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十年,人脑就已存在AD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学改变[1, 2]。总结国内外药物研发失败的经验教训,AD防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针对AD临床前期联合开展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已经成为AD防治的热点。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即患者自我感觉认知水平较自身从前有下降(自我纵向比较有下降),但是客观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没有达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或痴呆的程度[3]。SCD被认为是AD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3年内SCD进展为MCI或痴呆的风险高达40%-62%[4]。SCD很可能是修饰AD疾病进程的重要“时间窗”和实现早期AD靶向干预的关键环节。随着2019年国产原研药问世和2021年国际上靶向药获批,填补了AD临床前期药物治疗的空白。因此,在临床前期发现AD,诊断AD更加有意义。 近年来,虽然国内对于AD早期诊治的健康宣教日益加强,但是有关国人AD知晓率和就诊率的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尤其是对于AD临床前期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等问题尚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我们设计了AD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主观就诊率的调查问卷,旨在初步揭示国人对于AD及SCD的认知情况及重视程度,为今后开展早期AD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参与调查人员及单位调查方法 ·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基于问卷星调查平台,设计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筛查问卷(调查问卷1)以及影响主观就诊率的评估问卷(调查问卷2)。本次调研由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发起,各联盟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如向当地群众发放和宣传问卷。同时,本次调研还借助互联网平台(百度和巢内网)进一步扩大调研群体。 调查问卷1首先从年龄、性别、省份、学历、职业、每月可支配收入、婚姻状况以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维度进行基本信息的采集,然后调查患者对早期AD的知晓率和主观就诊率的情况。此外,针对患者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的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进一步分析影响主观就诊的潜在原因。调查问卷1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问卷2 影响个体主观就诊的因素调查调查结果 · 一、调查问卷整体情况介绍 调查问卷1调研周期为:2021年07月02日至2021年08月06日,总共回收问卷15013份,参与调研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0个,如图1所示,问卷调查参与度排名前十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北京(23.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97%)、上海(7.59%)、云南省(7.53%)、甘肃省(5.97%)、山东省(5.18%)、福建省(3.09%)、河北省(3.08%)、广东省(2.86%)、四川省(2.84%)。调查问卷2的调研周期为:2021年08月16日至2021年09月04日,共回收问卷2390份。二、人口学基本信息统计 参与问卷1调研的女性有9401人(63%),男性有5612人(37%),提示本次调研女性的参与度更高。本次调研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以中青年为主(下图)。 参与调研的人士绝大部分为已婚(65%,图3),并且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显示:非常好46.5%,较好40.9%,一般11.8%,较差0.7%,提示绝大多数参与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和睦。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部分参与者的学历为大学及以上,占比80.59%。我们也对调查参与者的职业情况进行了分析,本次参与调研的人员主要从事医疗和互联网行业。 多数人月收入集中在2000~10000元/月(2000~5000元:36%;5000~10000元:27%),11%的受访者月收入≤ 2000元,17%的人群收入为10000~20000元,仅有8%的人群收入大于20000元。三、AD、SCD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的分析 在总体人群中,AD的知晓率为87%,SCD的知晓率为78%,但选择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仅为17%。此外,我们对男性、女性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分别做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AD的知晓率为90%,SCD的知晓率为82%,主观就诊率为19%;而在男性中,AD的知晓率为81%,SCD的知晓率为70%,主观就诊率为15%,提示女性在AD、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方面比男性偏高。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收入情况下,调研参与者对AD、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在2000~5000元/月、5000~10000元/月时,AD、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最高,且不同收入组的AD、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 < 0.001)(下图)。 此外,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的AD、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最高,且不同学历组的AD、SCD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显著不同(P < 0.001)(下图)。 提示我们收入情况、学历水平很可能影响对早期AD的知晓率,并影响个体的主观就诊情况。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不同职业人群,尤其是医生和互联网从业者的AD、SCD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情况。结果显示:医生群体的AD知晓率为97%,SCD知晓率为92%,主观就诊率为16%;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群,其AD知晓率为91%,SCD知晓率为80%,主观就诊率仅为5%。互联网从业者主观就诊率偏低的潜在原因可能是参与调研的整体人群较年轻,平时对于AD的关注度及重视度不高。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医生群体对AD及SCD普遍知晓,但仍存在较低的主观就诊率。 考虑到AD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AD的发病率越高,而本次参与调研的人群集中在40岁以下,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的知晓率及主观就诊率情况。研究发现,在中老年亚组人群中,AD的知晓率为81%,SCD的知晓率为74%,选择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为30%。提示我们,相比于年轻人,中老年群体可能更为关注自身认知状况的改变,主动寻求诊治的意愿相对更高。四、影响主观就诊率的因素分析 基于调查问卷2,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轻视疾病,常见的几种理由包括:最近工作、生活压力大,过段时间就好了(56.54%);或者认为现在症状很轻,应该没啥大问题(40.79%);或者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29.17%);有人嫌医院挂号排队太麻烦(16.15%);还有人认为即使早期诊断明确,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14.24%);甚至有人认为人老后都会得老年痴呆,完全没必要去看医生(10.05%)(下图)。讨论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痴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5, 6]。AD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据2021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事实和数据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死于卒中、心脏病和艾滋病的人数逐渐下降,而死于AD的患者人数增加了145%[7]。因痴呆患者的增加而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也是逐年加重的[8]。 遗憾的是,目前来医院就诊的AD患者多为痴呆中晚期。因此,我们要重视AD的早期防治[9]。 目前普遍认为,AD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临床前期阶段。根据2018年制定的NIA-AA诊断标准,整个AD的疾病谱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SCD阶段[2]。SCD人群是我们早期干预AD的最佳靶向人群[10]。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虽然经过前期的科普宣教,公众对于AD及SCD的知晓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更深层面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对于AD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的中老年人群,虽然主观就诊率较年轻群体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整体主动就诊的意愿仍偏低。这也为我们今后开展相关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只有让公众真正了解AD,了解AD的整个发展进程以及疾病晚期对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的严重危害,才能使得公众重视AD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调研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易于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调研数据。但是,本次调研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采用线上调研方式,因此受调查者大多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对于高龄人群、偏远地区的低学历人群,由于手机的普及率较低,这种线上调研的参与度明显下降,导致本次调研的人群抽样覆盖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结果偏倚,其中职业偏倚比较明显,医生职业占比最大;其次,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针对中老年群体进行调研,减少抽样造成的偏移。此外,还要充分考虑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调查问卷的设计更为精细化和层次化。结论 ·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国人对于AD临床前期概念的知晓率比较高,但是与其不匹配的是主观就诊率很低。反映出来的本质还是对于AD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严重不足。 加强临床前期AD防治,“知己知彼,早诊早智”理念的宣教,任重道远。Reference:1 Sperling RA, Aisen PS, Beckett LA, et al. Toward defining the preclinical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s on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ement, 2011, 7(3): 280-292.2 Jack CR, Jr., Bennett DA, Blennow K, et al.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ement, 2018, 14(4): 535-562.3 Jessen F, Amariglio RE, van Boxtel M, et a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ement, 2014, 10(6): 844-852.4 Jessen F, Amariglio RE, Buckley RF, et al.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J]. Lancet Neurol, 2020, 19(3): 271-278.5 Jia L, Quan M, Fu Y, et al. Dementia in China: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advances [J]. Lancet Neurol, 2020, 19(1): 81-92.6 Wu YT, Ali GC, Guerchet M, et a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 [J]. Int J Epidemiol, 2018, 47(3): 709-719.7 2021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J]. Alzheimers Dement, 2021, 17(3): 327-406.8 Jia J, Wei C, Chen S, et al. The cos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China and re-estimation of costs worldwide [J]. Alzheimers Dement, 2018, 14(4): 483-491.9 Scheltens P, De Strooper B, Kivipelto M,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J]. Lancet, 2021, 397(10284):1577-1590.10 孙宇,王晓妮,陈观群,盛灿,李轩宇,杨勤,李陶然,杜文莹,王小琪,林立,刘奕,冯逢,胡笑晨,韩璎*.解读Lancet Neurology发表的主观认知下降的特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5):396-401. DOI:10.3760/cma.j.cn113694-20191221-00802数据分析及执笔:盛灿博士文章来源:主观认知下降
2022年12月01日
6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12-01
《记忆门诊简表》(第十二版)
自2018年1月20日推出《记忆门诊一览表》第一版至现在已更新了12版。详实的信息,为全国各地患者及时就近就医带来了极大方便。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引起失智症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一旦出现临床症状,便不可逆转。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AD防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 临床工作中,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人群呢?Frank Jessen教授2014年率领国际工作组,提出了AD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SCD)的概念,这是我们在临床前期能够做到早期发现AD的一大法宝。 患者有不舒服,第一时间去的就是当地医院。因此,要在临床前期发现AD,就要把全国的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都联合起来,在统一的标准下诊断AD,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受益。 为了发挥协同研究优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依托于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2017年成立了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与26个省市的211家单位(医院、科研院所等)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数据采集规范与标准化培训,建立全国AD生物样本库,旨在为拟定AD临床前期诊疗最佳方案提供依据。 自2016年起,在中德中心资助下,我们与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记忆中心主任Frank Jessen教授(国际上统一了主观认知下降称谓的第一人)联合组织召开了三届“中德双边研讨会”,就AD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中德双边跨文化比较一致性进行研究,旨在推动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与国际先进组织的合作接轨。 2020年双方合作又获得了国自然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们借鉴了德方成熟的主观认知下降研究方案,建立了我国认知下降纵向队列研究(Sino-Longitudinal Study on Cognitive Decline,SILCODE),与德方的DELCODE队列联合研究形成了CLoCODE(Cross-Cultural Longitudinal Study on Cognitive Decline )研究方案。详见: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受邀参与发表《The Lancet Neurology》阐述主观认知下降人群的临床意义并概述其研究发现;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 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早期AD干预的探索性研究与实践。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了靶向淀粉样蛋白治疗AD的单克隆抗体生物制药,国内也有了国产原研药甘露特钠胶囊(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布,该药被纳入医保目录)。改变了仅有非药物干预来改善主观认知下降人群认知功能的尴尬局面。目前又有两种靶向药物在走FDA的快速通道申请上市。 未来,多种治疗方式结合,降低中国AD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日子的到来,还远吗?下面是最新版记忆门诊一览表。文章来源:主观认知下降
2022年12月01日
1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22
23
24
...
2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