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D 下的文章 - 天下无呆
**手机版登陆界面按钮/>
** 显示logo图标语句/>
首页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开始搜索
1
什么是混合性痴呆?有多少患者是混合性痴呆症?它的危害更大吗?
509 阅读
2
与失智症共生:学会当自己的医生
443 阅读
3
关于九期一(甘露特钠)疗效调查
421 阅读
4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要点
380 阅读
5
同型半胱氨酸是最准确的独立健康指标
247 阅读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搜 索
标签搜索
视频
非药物治疗
AD
症状
意见反馈
照护
新冠病毒
大脑炎症
天下无呆
累计撰写
142
篇文章
累计收到
7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页面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找到
35
篇与
AD
相关的结果
2025-07-22
上海交大团队发现补充维生素D不仅肌肉量增加11%,且痴呆风险下降46.8%
每到夏天,街头巷尾都会悄然换上这个季节的“标配”——遮阳伞、防晒衣和高倍数的防晒霜。阳光仿佛成了头号“公敌”,人们避光如临大敌,生怕晒黑晒伤。但其实,阳光并不全是“灼人高温”, 它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理触发信号”——在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后,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会经历一系列转化,最终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₃。这种“阳光维生素”不仅是人体获取维生素D最自然、最经济的方式,更在我们健康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现代人“宅文化”盛行,与阳光的相遇越来越少,维生素D缺乏也渐渐成了一种“隐性常态”。有研究估计,全球约30%-80%的人群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最低值20ng/mL,相当于每7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维生素D不足的状态。晒太阳的“副产品”:不仅补钙,还保肌?过去我们谈到维生素D,更多会联想到骨骼健康。但其实,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1]登上了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期刊,带来了一个颇具突破性的发现:维生素D水平越高,肌肉质量也越好。具体来说,血清25(OH)D每升高1单位,四肢肌肉量可增加0.049单位;这一效果在男性身上尤为显著:男性每提升1单位维生素D,四肢肌肉量增加11%,提示维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一般人群中肌肉质量的损失。不过,仅靠观察性数据还不足以判断维生素D和肌肉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人员又评估了标准化后的肌肉指数(AMI)。无论在总体人群,还是男性与女性中,血清25(OH)D浓度均与AMI呈正相关。这也再次印证了:维生素D水平的提升,与更好的肌肉健康状况相关。这也提醒我们,在久坐成风、户外时间不断被压缩的现代生活中,维生素D的缺乏不再只是“老年骨质疏松”的前奏,它可能也在悄悄牵动我们的肌肉线条和行动能力。根据上述NHANES观察性数据,不难发现,维生素D水平越高,肌肉质量也越好。但观察性研究只能说明“有关联”,却无法证明“谁导致了谁”。 比如,爱晒太阳的人可能本身就更爱运动、饮食更健康,这些因素本身就会影响肌肉质量。于是,研究团队进一步引入了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方法——两样本MR分析,来判断维生素D水平是否真的能“推动”肌肉的增加。结果令人振奋。在整体人群中,遗传上维生素D水平每增加1单位,AMM也会相应增加0.049单位。也就是说,维D不仅“相关”,还“带动”肌肉增长。进一步进行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VMR)分析,在控制了BMI、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身体活动水平等潜在混杂因素后,这一因果关系依旧稳固存在,并且这一效应在男性群体中的表现依旧亮眼:男性每提升1单位维生素D,四肢肌肉量增加11%。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多重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以因果角度证实了“阳光维生素”在维持肌肉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尤其对男性来说,维生素D的肌肉保护作用更为显著。脑子不糊涂,或许得靠维生素D“撑场子”维生素D除了默默扎根在肌肉这块“地”里卖力“干活”,还可能深入“脑海”,参与大脑健康的维护。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在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发表研究[2],指出:适量补充维生素D与痴呆症发病率降低40%有关,这使它有望成为延缓老年认知衰退的潜在“护脑武器”。维生素D除了默默扎根在肌肉这块“地”里卖力“干活”,还可能深入“脑海”,参与大脑健康的维护。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在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发表研究[2],指出:适量补充维生素D与痴呆症发病率降低40%有关,这使它有望成为延缓老年认知衰退的潜在“护脑武器”。而维生素D的“保护效应”并不仅限于预防。在认知功能已经出现下降的人群中,维生素D补充也展现出“延缓病程”的潜力。那么,维生素D为什么能影响大脑?研究者解释,它其实是一种类固醇激素,活性形式1,25(OH)₂D能够参与调节神经细胞增殖分化、维持钙信号通路、支持神经营养因子生成、提高突触可塑性,甚至可能降低Aβ等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间接改善认知功能。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在大太阳底下“暴晒”来补维生素D。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如三文鱼(100g约含600–1000IU)、鲭鱼、沙丁鱼等高脂鱼类,蛋黄(1个约40 IU)、动物肝脏(如鸡肝100g约含50 IU)等。必要时,也可考虑在医生建议下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但切记“补得多不一定更好”,一般健康成人推荐的每日用量为400IU。总之,维生素D的意义,早已不只是“补钙强骨”这么简单。从强健肌肉,到守护大脑,它正以一种更隐秘却更重要的方式,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力与思维力。对于那些久坐少动、缺乏日照、饮食单一的人来说,晒晒太阳、合理补充维生素D,或许正是改善身体状态、预防老年隐患的“低成本高回报”之举。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可能受未考虑的混杂因素(如暴露持续时间)影响,因此仍需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来进一步验证维生素D补充对附肢肌肉质量的影响。研究[2]和研究[3]基于观察性数据,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参考资料:[1]Ren Q, Liang J, Su Y, Tian R, Wu J, Ge S, Chen P. A Causal Effect of Serum 25(OH)D Level on Appendicular Muscle Mass:文章来源:梅斯医学
2025年07月22日
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07-16
研究学者:厦门大学医学院周杰超教授
周杰超教授 / 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所在系部:神经科学研究所邮 箱:jczhou@xmu.edu.cn研究领域:本课题组利用基因修饰、多组学分析、结构生物学、先进成像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手段,与医院紧密合作,结合临床资源和多种动物模型,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及其靶向治疗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ell Biolog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Biological Psychiatry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具体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泛素连接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2)免疫调节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理;(3)代谢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学习工作经历2007-2011 福建农林大学 生物信息学 理学学士2011-2016 厦门大学 生理学 理学博士2016-2022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博士后2022-202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Research Associate2025-至今 厦门大学医学院 教授代表性成果Jiechao Zhou; Yang an Chuang; Javier Redding-Ochoa; Alexander J. Platero; Alexander H. Barrett; Juan C. Troncoso; Paul F. Worley; Wenchi Zhang ; The autophagy adaptor TRIAD3A promotes tau fibrillation by nested phase separation. Nat Cell Biol. 2024 Aug;26(8):1274-1286. doi: 10.1038/s41556-024-01461-4. Epub 2024 Jul 15. PMID: 39009640.Jiechao Zhou; Sarah D. Wade; David Graykowski; Mei-Fang Xiao; Binhui Zhao; Lucia A. A. Giannini; Jesse E. Hanson; John C. van Swieten; Morgan Sheng; Paul F. Worley; Borislav Dejanovic ; The neuronal pentraxin Nptx2 regulates complement activity and restrains microglia-mediated synapse loss in neurodegeneratio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15(689)Jiechao Zhou; Hei-Man Chow; Yan Liu; Di Wu; Meng Shi; Jieyin Li; Lei Wen; Yuehong Gao; Guimiao Chen; Kai Zhuang; Hui Lin; Guanyun Zhang; Wenting Xie; Huifang Li; Lige Leng; Mengdan Wang; Naizhen Zheng; Hao Sun; Yingjun Zhao; Yunwu Zhang; Maoqiang Xue; Timothy Y. Huang; Guojun Bu; Huaxi Xu; Zengqiang Yuan; Karl Herrup; Jie Zhang ;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Dependent BAG3 Degradation Modulates Synaptic Protein Turnov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0, 87(8): 756-769Zhou, Jiechao; Li, Huifang; Li, Xiaoping; Zhang, Guanyun; Niu, Yaqiong; Yuan, Zengqiang; Herrup, Karl; Zhang, Yun-Wu; Bu, Guojun; Xu, Huaxi; Zhang, Jie ; The Roles of Cdk5-Mediate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FOXO1 in Neuronal Death,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 6(35): 2624- 2635获奖及荣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025年所有论文列表Mei-Fang Xiao; Seung-Eon Roh; Jiechao Zhou; Chun-Che Chien; Brendan P. Lucey; Michael T. Craig; Lindsay N. Hayes; Jennifer M. Coughlin; F. Markus Leweke; Min Jia; Desheng Xu; Weiqiang Zhou; C. Conover Talbot; Don B. Arnold; Melissa Staley; Cindy Jiang; Irving M. Reti; Akira Sawa; Kenneth A. Pelkey; Chris J. McBain; Alena Savonenko; Paul F. Worley ; A biomarker-authenticated model of schizophrenia implicating NPTX2 loss of function, Science Advances, 2021, 7(48)Wenchi Zhang; Yang-An Chuang; Youn Na; Zengyou Ye; Liuqing Yang; Raozhou Lin; Jiechao Zhou; Jing Wu; Jessica Qiu; Alena Savonenko; Daniel J.Leahy; Richard Huganir; David J.Linden; Paul F.Worley ; Arc Oligomerization Is Regulated by CaMKII Phosphorylation of the GAG Domain: An Essential Mechanism for Plasticity and Memory Formation, Molecular Cell, 2019, 75(1)Daniel Severin; Su Z. Hong; Seung-Eon Roh; Shiyong Huang; Jiechao Zhou; Michelle C. D. Bridi; Ingie Hong; Sachiko Murase; Sarah Robertson; Rebecca P. Haberman; Richard L. Huganir; Michela Gallagher; Elizabeth M. Quinlan; Paul Worley; Alfredo Kirkwood ; All-or-none disconnection of pyramidal inputs onto parvalbumin-positive interneurons gates ocular dominance plastic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37)Guo, Dong; Xie, Wenting; Xiong, Pan; Li, Huifang; Wang, Siqi; Chen, Guimiao; Gao, Yuehong; Zhou, Jiechao; Zhang, Ye; Bu, Guojun; Xue, Maoqiang; Zhang, Jie ;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 4 promotes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neuronal death, CELL DEATH & DISEASE, 2018, 9(9): 951Hei-Man Chow; Dong Giuo; Jiechao Zhou; Zhang, Guan-Yun; Li, Hui-Fang; Herrup, Karl; Zhang, Jie ; CDK5 activator protein p25 preferentially binds and activates GSK3bet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 111(45): E4887-E4895Zhang, Jie; Li, Huifang; Zhou, Tingwen; Zhou, Jiechao; Herrup, Karl ; Cdk5 Levels Oscillate during the Neuronal Cell Cycle Cdh1 UBIQUITINATION TRIGGERS PROTEOSOME-DEPENDENT DEGRADATION DURING S-PHA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2, 287(31): 25985-25994Fuqiang Wang; Wenxing Zhao; Yuehong Gao; Jiechao Zhou; Huifang Li; Guanyun Zhang; Dong Guo; Chengrong Xie; Jie Li; Zhenyu Yin; Jie Zhang ; CDK5-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PX2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tumorigene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9, 38(1): 1-15L.Cao; J.Zhou; J.Zhang; S.Wu; X.Yang; X.Zhao; H.Li; M.Luo; Q.Yu; G.Lin; H.Lin; J.Xie; P.Li; X.Hu; C.Zheng; G.Bu; Y.-w.Zhang; H.Xu; Y.Yang; C.Huang; J.Zhang ;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Decreases in Gastric Cancer and Its Nuclear Accumulation Suppresses Gastric Tumorigenesi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5, 21(6): 1419-1428Chen X.; Zhang W.; Zhang B.; Zhou J.; Wang Y.; Yang Q.; Ke Y.; He H ; Phosphoproteins regulated by heat stress in rice leaves, Proteome Science, 2011, 9(37): 1-9
2025年07月16日
19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2025-07-09
国家卫生健康委:这项手术不得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据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同时,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通知印发后,仍使用该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构和人员,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依据有关规定对其予以严肃处理。
2025年07月09日
66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2025-07-08
国产"神药"宣布停产,是骗局暴雷还是监管收紧?
北京的王女士攥着空药盒,声音发颤。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多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中上演。2025年6月,中国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甘露特钠(商品名“九期一”)突然停产,让依赖该药的患者陷入断药困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停产?病还在,药没了,患者该怎么办?从“希望之光”到停产风波这场牵动万千家庭的停产风波,还要从九期一的诞生与走红说起。1.事件经过九期一号称是我国首个以“脑-肠轴”理论为基础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2019年11月,以“有条件批准”的方式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轻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一度被视为“中国原创药的希望”。2025年5月起,多地医院药房和药店出现断供,药价从医保后的398元/盒飙升至千元以上。2025年6月9日,绿谷医药证实停止生产,并计划关闭相关办公区域。2.停产原因:一款上市仅6年的药物为何突然停产?背后原因值得深究。官方解释:绿谷称因药品注册证到期,新审批尚未通过,目前正与监管部门沟通,待审批通过后将恢复生产。但行业人士指出,国家药监局2019年“有条件批准”时要求的上市后继续进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或成关键。学术争议:实际上九期一上市前后,学术争议不断。作用机制存疑:九期一宣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大脑功能,但“肠道菌群→大脑炎症”的科学链条尚未完全被学界公认。学术界的质疑原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曾实名质疑该团队前后论文中GV-971的作用机制“惊人地不同”,此前论文表明其作用于神经系统内部,后来却称作用于肠道菌群。三期临床中,安慰组突然间恶化是因为过程中告知了实验对象安慰剂存在,导致安慰剂效果消失。疗效数据存疑有举报材料指出2021年启动的二期临床试验中,该药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三期临床设计存在瑕疵,试验时间仅9个月;上市后进行的四期临床试验,只聚焦临床使用中的长期安全性,业内猜测可能是其药物疗效不好,数据不佳等导致NMPA不认可。海外临床试验停止:2022年5月,绿谷官方公告称,受新冠疫情和融资未能到位的多重影响,提前终止了甘露特钠胶囊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3.关于未来:停产是否意味着九期一将彻底退出市场?目前来看,前景仍不明朗。鉴于学术争议尚未完全澄清,且新药审批对临床数据要求严格,九期一何时能复产、能否复产,仍是未知数。相关指南仅将其列为“轻至中度AD患者的备选方案”,且强调“总体功能改善效果尚需验证”。断药背后的事实药物停产,最直接的影响落在了患者和家属身上,他们的困境远比想象中复杂。1.医生处方的矛盾心态:医生群体有的在谨慎使用该药,有的出于无奈或尝试心态,也有一些医生明确表示不建议使用,因为效果不确定。“知道有争议,但有些患者用其他药效果更差,只能先试试九期一。”“九期一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对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无显著差异。”2.患者疗效两极分化与焦虑蔓延体验分歧:患者社群调研显示,有的家属认为“服药后老人情绪更稳定”,也有表示“无明显变化”,也有报告出现恶心、腹泻等不适;断药焦虑:有研究指出,突然断药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波动,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生说突然停药可能加速病情,可现在根本买不到药,每天都提心吊胆。”“我妈妈用甘露特钠效果特别好,最近买不到了…我想买一些”3.额外的经济负担:阿尔茨海默病常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断供后无论是选择其他组合疗法,还是更换新的单抗类药物,都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压力。患者应有的应对《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2025版对甘露特钠(GV-971)评级为弱推荐(IIb),“也应注意到GV-971在总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症状方面的改善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九期一的停产,对于在用的患者来说,尽快就医调整治疗计划,是当下不二之选。1.尽快复诊建议患者尽快到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复诊,并请医生调整方案。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断药后1个月内复诊的患者,病情控制率远高于延迟复诊者。2.采用国内外公认药物结合医嘱,采用包括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等药物。也可以考虑联合用药策略,同时实现延缓认知衰退并有效,提升生活质量。3.新型靶向药物对于早期轻度AD患者,可以结合适用条件,并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和监测要求,使用新型抗Aβ免疫治疗药物,如仑卡奈单抗或者多奈单抗。4.重视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临床前期和早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管理中也十分关键。综合认知训练:通过居家形式,进行传统认知训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沉浸式综合认知训练,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增加认知储备,有效延缓认知衰退。《阿尔茨海默病多元康复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5)》共识意见7:推荐轻中度AD患者根据评定结果中认知功能受损的范围及程度,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认知训练,优先选择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健康饮食、坚持每周中等强度运动、保证睡眠质量以及增加社交活动和心理疏导,有效管理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多种替代药物和联合疗法已经被证明有效。伴随着越来越多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出现,采用“药物+非药物+全程管理”模式,及时与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是当前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讯。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贡献智慧和力量。文章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2025年07月08日
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07-08
国产"神药"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宣布暂时停产
一度被视为国产阿尔茨海默病"神药"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 代号:GV-971)宣布暂时停产。甘露特钠胶囊的生产方绿谷(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5月30日内部下发通知,宣布暂停甘露特钠胶囊的生产,相关岗位随之停工。绿谷方面回应称,该药的药品注册证已到期,目前正等待国家药监局的审批结果,生产与销售将在获得新一轮批文后方可恢复。经查询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网站,绿谷为甘露特钠胶囊提交的补充申请,受理号CXHB2400223,于2024年10月25日进入药审中心,目前处于“排队待审评”状态。甘露特钠胶囊停产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07月08日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
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113号